-
《中国戏曲曲艺词典》载:“明代末年,赣南采茶戏由赣南安远县九龙山的采茶灯发展而成。”赣南采茶戏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,代有师承,薪火相传,是江西最具特色的剧种之一。其大致经历了采茶歌、茶灯舞、三脚戏三个形成阶段;从茶山到农村,由农村进城镇三个衍变时期;从灯戏到茶戏,再到传统戏与现代戏兼存的三个发展过程;同时出现了“长日演来三脚戏,采茶歌到试茶天”的乾隆年间,“一脸烟灰十指黑,出看采茶也入魔”的嘉庆年间,“琵琶斜拨月琴张,月下争看窈窕娘”的光绪年间三个鼎盛时期。赣南地处山区,自古盛产名茶。古时,茶农上山种茶、采茶,历来喜欢一边劳动,一边唱山歌。借歌消遗解困,驱走疲劳,活跃气氛。歌者直抒胸意,出口成歌,感事而发,缘事而成。
-
初期“采茶歌”只有四句小调,一人干唱,自由随意,没有伴奏。后在四句小调的基础上,发展成一唱众和,以竹击拍的“十二月采茶歌”的联唱形式。此后,“十二月采茶歌”联唱形式与民间灯彩结缘,演变成民间歌舞“采茶灯”(也叫“茶篮灯”)。最早“采茶灯”只有四人表演,两女手提纸扎象形茶篮灯,一男手摇纸扇,一老令婆(彩旦)穿插其间,跟随其它灯彩,变换队形,表演形式甚为简单。后经逐渐演变,由8—12人扮成茶女,手提“茶篮灯”,另有男队1—2人,作为指挥伴入其中,边歌边舞,所唱词曲仍为“十二月采茶歌”。这种形式在江西、广东、湖南、广西等地甚为盛行。
-
《赣州地区戏曲志》载:“赣南采茶戏就是在《姐妹摘茶》和《板凳龙》这两个“二旦一丑”的早期剧目的基础上,逐步发展起来的。《姐妹摘茶》和《板凳龙》的出现,在与各种民间艺术同场演出过程中,相互影响,相互吸收,从中吸取了许多丰富的艺术营养,对采茶戏的形成和发展,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。在新中国成立以后,赣南采茶戏人整理出了“四大金刚”和“四小金刚”等经典剧目,赣南采茶戏《怎么谈不拢》在1965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艺术片,赣南采茶戏《茶童戏主》在1979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成彩色戏曲艺术片。进入改革开放以后,赣南采茶戏取得了优秀成绩。《山歌情》荣获“文华”大奖、中宣部第三届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和“曹禺戏剧文学”奖等奖项;《快乐标兵》获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,《八子参军》荣获中共中央宣传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没“五个一工程”奖;《永远的歌谣》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奖。
-
赣南采茶戏诞生后,除在本省广为流传外,随着客家人的南迁北徙,商贸的交流以及官员的调动升迁,还分数支先后向闽、粤、湘、桂等省流动。自赣南传入闽西后,一支沿武夷山流传到赣东、赣中和赣北,北过长江到黄梅;一支“流行到漳州一带,并传至台湾,成为歌仔戏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”(见《中国戏曲志·福建卷》);此外,自贡水流域进入赣江上游的万安、遂川一带,然后沿罗霄山脉向赣西及湘中流动;同时,经粤东、粤北传入湘南及桂南等客家区域。上述诸省,不仅过去有职业性的“三脚班”,现在也仍有专业或业余性的采茶剧团。其传入时间,大多是在清康熙年间(1662——1795)。其中尤以传入闽、粤两省为早。如今,赣南采茶戏通过一批优秀剧目的展演和巡演,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。


已经传承了几百年的采茶戏面临如何与时俱进、继续传承。如何“生存”、如何“传承”、如何创新、如何发展就成为当下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。因此,抢救保存、挖掘整理历史的积淀;录制老艺人音像、资料;组织剧目生产,占领阵地、占据市场,争夺观众;创造条件,壮大实力,发展文化产业,实现良性循环;和客属世界沟通交流,让客家乡亲在乡音乡戏中寻根溯源,巩固赣南采茶在客属世界的艺术形象与地位。只有抢救保存、挖掘整理、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赣南采茶戏。